get√沟通技能 医生跟肿瘤患者相处的“不一般”

发布时间:2016-08-02   来源:薄荷健康网    
字号:

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

手机查看

这世上恐怕没有哪个地方比肿瘤专科医院更容易让人崩溃——无数患者在这里被确诊患上癌症,生命的长度自此进入倒计时。而如何与患者沟通,提高他们的依从性,成为医生的一堂“必修课”。

7月27日,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召开“我心中的好医生好护士”主题活动,数十名癌症患者带着亲手制作的礼物,向曾经救治过自己的医生表达感谢。这其中很多人是治疗后生存十余年的患者。尽管已离开肿瘤医院多年,一些患者见到当年的主治医生仍冲到台上,给对方一个大大的拥抱。

该院面对的多是癌症患者,多年来的医患纠纷数量却持续走低。援引院长赫捷的说法,这源于医护人员细致的沟通技巧,以及敢于担当和甘于奉献的精神。

在活动现场,腹部外科医生赵建军一个人就收到一面锦旗和三封感谢信。身材高大的他,言谈举止却透着温和随性。在他看来,癌症对患者而言是个很大的负性事件,但接受治疗的过程中,往往会与医生结下很深的感情,这也是肿瘤医院患者显得更加朴素的原因。

赵建军告诉健康界,与患者融洽相处的必备技能就是换位思考,站在患者的角度去看医生。

陈述病情:医生对肿瘤患者坦诚相待

肿瘤疾病的确诊,对患者和家属都是个重大的打击,不仅给患者生理上造成巨大伤害,心理和精神上也遭遇严重创伤。在这个过程中,无疑考验医生的处理智慧。

长久以来,医生对重症患者隐瞒病情被冠以“人性化”标签,似乎理所当然。赵建军怎么做的呢?健康界了解到,当他确诊一名癌症患者后,首先会坦诚地向患者和家属阐明病情,不会有任何隐瞒。

接下来,他会根据病情向病人推荐最合适的治疗方案,讲述其中的好处,以及治疗中的风险和并发症,并站在患者的角度看待这些风险和并发症,提升患者的信心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在实施手术治疗前,赵建军也会告知患者家属“人财两空”的可能性。事实表明,当后者有了思想准备,即使真的“人财两空”,家属也不会对医院和医生有过激行为。

“肿瘤患者是特殊群体,从伦理学角度来讲,患者有了解病情的权利,医生有告知病情的义务;从医学角度来说,病人了解病情后才能与医生配合,提高治疗效率,因而医生交待病情需要掌握技巧,减少不必要的摩擦甚至诉讼。”赵建军告诉健康界,他常常对终末期肿瘤患者更关怀、更体贴,哪怕为对方做一点小事,患者都会感到莫大的安慰。

医患沟通的“三重境界”

患上肿瘤的病人,心理易波动且多疑,对他人的言语非常敏感。实践表明,最能影响病人心理的莫过于主管医生。正如电影《滚蛋吧!肿瘤君》中梁医生与熊顿的对话:我负责治病,你负责相信我。

在赵建军看来,主管医生与患者沟通有“三重境界”:第一种是医生高高在上,用命令的腔调给患者提要求,这种方式患者配合度不高;第二种是平等,医生像亲朋一样用温和的口吻与患者交谈,双方在一个平台上共同与肿瘤“作斗争”,他便倾向于这种方式;第三种则是“患者在上”,一个典型案例是,该院腹部外科主任吴健雄曾亲自为准备下床做检查的住院患者穿鞋。

赵建军相信,一名医生的衣着、谈吐和手势,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患者是否会留下来成为自己的病人。“我管理病人很严格,但绝不严肃,经常与病人互开玩笑,通过相对亲密的沟通,消除医患双方的隔阂。”赵建军说。

医患共情

健康界获悉,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举办的此次活动,全名为“把爱说出来,为您的医生点个赞——我心中的好医生好护士”。启动后的5天内,共征集到400多位患者和家属为300多名医护人员手写的话语。

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赫捷

“医生,您还记得我吗?八年前就是您为我做的手术,并鼓励我努力活下去。”身患肺癌和直肠癌的70多岁老先生走到一位医生面前。他的话令主治医生一头雾水:“看您的脸我真想不起来,但看刀口说不定能想起来。”台下一阵笑声。

在主题活动上,有的患者紧握医护人员的手不肯松开,有的医护人员由于正在手术或查房,没能来到现场。健康界看到,很多患者在手术室和病房外等待,只为当面道一声“感谢”。

分享到微信朋友圈

×

打开微信,点击底部的“发现”,

使用“扫一扫”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