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例分享:臭虫叮咬引起的全身性反应

发布时间:2016-08-02   来源:薄荷健康网    
字号:

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

手机查看

臭虫(bedbug)属于半翅目寄生昆虫,有臭腺,能够分泌特殊的臭气故而得名,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温带臭虫和热带臭虫。臭虫叮咬通常会出现皮肤瘙痒、皮疹等局部反应,但很少会引起全身性反应。近期来自法国巴黎圣路易斯医院的Phan等教授在ClinInfectDis杂志上报道了一例臭虫叮咬引起全身性反应的病例。

病例介绍

患者,男性,67岁,因腹部、四肢和臀部出现红色丘疹1周余伴不适感就诊。考虑患者近期曾购置年代较久的古式家具,因此高度怀疑臭虫叮咬可能。遂予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并嘱其回家注意室内可能存在臭虫。

3天后患者因出现乏力、发热、对称性水肿、双手腕部关节痛(无明显滑膜炎)再次就诊。此外,患者诉在发病初期曾有结膜炎和咽痛,48小时后自行消退。

体格检查发现皮肤破损处出现紫癜和大疱,最初考虑全身性血管炎。血常规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(1770/mm3),CRP升高(32mg/L),未发现自身性免疫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相关线索。前臂皮肤组织切片示棘细胞层表皮增生,未见坏死角质细胞和单核细胞、嗜酸性粒细胞真皮浸润,未见血管炎;直接免疫荧光阴性。

最后在患者床上发现昆虫,经显微镜鉴定为臭虫。经抗组胺药物和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9天后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。

病例讨论

患者皮肤反应和全身性反应同时出现和消退高度提示两者病因相同。虽然本例患者不能明确排除病毒性感染可能,但是除了臭虫叮咬不能用其他原因更好地去解释全身性反应。

臭虫叮咬引起的全身性反应,之前文献报道多为大疱性反应。而本病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、多发性关节痛和发热等均为首次报道。

臭虫叮咬引起全身性反应的可能机制尚不明确。有报道I型超敏反应参与其中,但与本病例并不十分符合。考虑本病例无血管炎的病理特征,患者局部和全身性反应可能仅由嗜酸粒细胞介导产生。

关于臭虫的扩展阅读

1.生活习性

臭虫主要栖息在卧室床架、墙壁、天花板、桌、椅、书架、被褥、草垫、床席等缝隙,昼伏夜出,黎明前是进食高峰期,通常循迹热量、呼出的二氧化碳、震动、汗水和气味寻找饲主,成虫得不到血食可耐饥一年。

2.叮咬过程

臭虫锁定饲主后,刺破皮肤表面并注入具有抗凝和麻醉作用的化合物,通过直接刺入浅表毛细血管吸食血液。臭虫叮咬本身通常是无痛的。但是臭虫在进食过程中会释放透明质酸酶、蛋白酶以及激肽等物质,诱发皮肤反应,如红斑、风团、水疱或出血性结节。反复叮咬还可导致更为明显的皮肤表现或全身性反应。此外,臭虫叮咬引起的局部损伤可能会发生继发性细菌感染。

3.叮咬防治

治疗臭虫叮咬一般采取对症支持疗法。如果出现继发感染,可应用局部抗菌药物。如果产生过敏反应,可以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口服抗组胺药物。防治臭虫侵害,可以使用氯菊酯杀虫剂、诱捕法、特殊防虫床及床帐加以防护。家庭也可采用简易的防虫措施,如缠绕床腿捆绑胶带可能有效。

分享到微信朋友圈

×

打开微信,点击底部的“发现”,

使用“扫一扫”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。